痛风石的形成,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引起组织损伤的结果,是痛风的特征性改变,是痛风病程进入慢性期的标志。从此,痛风的急性发作将来越来越频繁,间歇期越来越短,疼痛逐渐加剧,甚至在发作之后完全不能缓解,痛风发作的关节也逐渐增多。但临床上仍然有不少患者对痛风石的认识不够充分,以致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。接下来,我们将对痛风石进行详细科普。痛风并发症有哪些?
1、痛风石的形成过程。当血尿酸值持续超过它在血中的饱和浓度时,可使尿酸盐沉积并发生慢性炎症反应,它们主要聚集在关节或皮下结缔组织。因为曾发生过多次反复的炎症反应,在这些沉积的尿酸盐结晶周围,可有大量阵亡的免疫细胞包绕,从而引起纤维组织的增生,形成了上皮肉芽肿样物质,这就是痛风石(也称为痛风结节)。痛风石出现在发病之后的3到42年,平均出现时间为11年,小于5年就出现痛风石的比较少见。
2、痛风石的沉积部位。除了中枢神经系统之外,痛风石可在全身任何组织器官沉积。关节、皮下、内脏,是痛风石常见的三个沉积部位。和痛风性关节炎一样,痛风石主要侵犯下肢远心端的那些关节,第一跖趾关节周围是痛风石常见的好发部位;皮下痛风石本质上是尿酸盐结晶聚集在皮下或皮内,形成突出于皮肤表面的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白色赘生物,皮下痛风石的典型部位在耳轮,但一般多位于受压或容易摩擦的部位;内脏痛风石以肾结石最常见。
3、痛风石的形态表现。关节和皮下痛风石隆起于皮下(一般不超过6厘米),往往是孤立的,表面菲薄,早期质地较软,后期可因纤维组织不断增生而逐渐变硬。由于尿酸盐结晶诱发的慢性炎症使痛风石所处部位的皮肤纤维变性、断裂,皮肤变得菲薄发亮,可破溃溢出呈白色糊状或膏状的尿酸盐结晶混合物,即所谓的尿盐酸乳。痛风石破溃后,皮肤伤口经久不愈,但较少继发感染,这两个特点都可能和尿酸的弱酸性有关。
4、痛风石的症状表现。痛风石等于一个巨大的尿酸盐仓库,源源不断地血液中释放尿酸盐,使血尿酸值的控制更加困难;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软骨的破坏,或者加重关节的肥大和畸形。关节软骨的破坏除了直接的尿酸沉着原因外,关节滑膜的痛风性肉芽肿也可破坏关节软骨,最终导致溶骨。在形成痛风石的过程中,可伴随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,使病变越来越严重。
5、痛风石的影响因素。血尿酸水平、痛风病程的长短、尿液酸碱性、急性发作频率、是否进行有效和规范的降尿酸治疗,是影响痛风石发生、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。其中,血尿酸水平控制比较理想(能长期稳定维持在300以下),经治疗后痛风石可变小或消失;但痛风病程较长,在间歇期没有积极进行降尿酸治疗,痛风石质地较硬者,则很难变小或消失。
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,和痛风石的发生发风险密切相关,这也是痛风患者容易忽略的一个因素。临床上存在一些患者,虽然痛风病程较长,但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次数较少,这部分人很少发生痛风石,关节形态也没有明显改变;而有一些患者,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次数非常频繁,虽然痛风病程较短,却很早就发生了痛风石。
6、痛风石的预防治疗。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变甚至逆转痛风石的自然进程,特别是规范的降尿酸治疗。在降尿酸药物出现之前,有50%到70%的痛风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,逐渐发生痛风石和永久的关节变形,造成关节畸形甚至更严重的后果。现在,我们可以在痛风的急性期给予抗炎止痛药加以干预,缩短痛风急性期病程防止关节损害,在痛风缓解期使用降尿酸药物,溶解关节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,最终使痛风石的发生率下降到了5%以下。
贵阳痛风医院表示:当内科的降尿酸治疗对“顽固”的痛风石束手无策时,外科的手术才能成为治疗的可选项之一。手术清除痛风石,对于减少人体总的尿酸负荷、控制病情很有必要。但外科手术也不能根治痛风,只能改善和干预局部,而且手术的刺激还可能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,因此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,仍应坚持正规的内科降尿酸治疗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