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来临,由于天气阴冷,风大、多雨,有一部分人群容易出现关节疼痛、红肿、肌肉酸痛、僵直等情况,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风湿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,又该如何治疗风湿病呢?
提及风湿和风湿病二者之间的关系,风湿是外邪导致的经络阻塞、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致使关节疼痛、酸胀的一种现象,风湿并不是一种疾病,而风湿病则是一组侵犯关节、骨骼、肌肉、血管和周围软组织或者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,而且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,发病比较隐匿、缓慢,病程也比较长。
风湿病可粗略分为3大类
:一是关节炎类。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痛风、骨关节炎等。这类疾病跟我们老百姓说的风湿比较接近,因为这类疾病常会在天气变化,寒冷潮湿环境时发病;
二是结缔组织病。常见的有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、肌炎、皮肌炎、硬皮病;
三是血管炎。根据累及血管的大中小区分,大血管炎有多发大动脉炎、巨细胞动脉炎,中血管炎有结节性动脉炎、川崎病,小血管炎有ANCA相关血管炎,还有一个可以全血管累及的如白塞病。
对于风湿病有了一定的了解,那么折磨人的风湿病,如果患上风湿病后,该采取什么治疗方式治疗呢?
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可分为如下几类:
1. 非甾类抗炎药(NSAIDs):此类药物的作用,主要为解热,消炎和镇痛,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和目的。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各不相同,主要对胃肠,肾,肝和血液系统,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剂量,用法,副作用等。
2. 肾上腺皮质激素:主要是指糖皮质激素,因为这类药物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,有较强和快速的消除炎症及炎症反应带来的各种症状,如发热,关节肿胀和疼痛。所以对各种风湿性疾病,常被用为第一线药物。长期大量使用可诱发感染,骨质疏松,股骨头坏死,糖尿病,消化性溃疡,高血压,精神异常等,应该注意根据病种和病情,调节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。除重症患者外,原则上以小剂量,短疗程为宜。
3.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(DMARDs)又称为慢作用抗风湿药物。此类药物包括许多种类结构不同,作用各异的药物。它们的共性是起效比较慢,有一定蓄积作用,停药后,作用消失也较慢,仍可维持一段时间。
以上各种药物对人体重要的脏器(肝,肾,膀胱,肺,胃肠,生殖腺)和组织(骨髓)各有不同的毒性作用,应注意适应症的选择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
